北大考試院長犀利發言:為何我對中國下一代精英深感憂慮
發布時間:
2022-01-24 14:34
北大考試院長
說:
今年上半年,
他去上海面試學生。
無一例外,每個學生都是:
學習成績優異
——至少位于年級前5%;
藝術特長突出
——至少會一種樂器;
獲得過各級科技創新獎勵
——至少是市級二等獎;
熱心公益事業
——至少去敬老院給老人洗過一次腳
……
在慨嘆上海學生綜合素質高的同時,也隱隱有一絲遺憾:
他們看上去太完美了,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點;他們看起來也太像了,就像是一個模具打造出來的一組“家具”一樣。
包括他們在面試中的表現也很相像。
一個個正襟危坐,面帶微笑而不露齒;說話時吐字清晰,抑揚頓挫,仿佛在深情地朗誦一首詩,但可能沒有人告訴他們,
他并不感興趣他們表現出來的是誰,
他感興趣的是真實的他們是誰。
最令他吃驚的是,當問他們,你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什么樣的人時,沒有一個人能答上來。
學生們告訴他,他們壓根兒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。
真的是從來沒有想過嗎?
其實不是。
這個問題他們曾經想過的,只不過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,久到連他們自己都忘記了而已。
小時候,每當大人問孩子,你長大了想當什么呀?
孩子們總是興高采烈地回答:科學家、宇航員、飛行員、警察叔叔
……
然而,當孩子們上學之后,這些問題就再也不曾被提起了,仿佛從來就沒有出現過。
一個被公認為好學生的成長軌跡,或者家長想象中的完美教育路線圖看起來是這樣的:
上當地最好的幼兒園;
在上小學之前已經認識很多漢字,會做復雜的數學題,能夠大段背誦很多經典名篇,講一口流利的英語;
之后上當地最好的小學和中學;
考上中國最好的大學
——北大、清華;
本科畢業后去世界最好的大學哈佛等。
當然,也有不少人從中學開始就瞄準了伊頓、??巳氐让?。
且不說這些目標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實現的,即使全部都實現了,
那之后呢?人生的目標又在哪里?
他說:
這些年來,我在世界各地見過很多優秀的孩子,他們個個天資聰穎,勤奮刻苦,一路過關斬將,從未失手,總是處于同齡人中最頂尖的群體之中。
然而,幾乎很少有人能體察他們內心深處的痛苦和迷茫。
人生需要目標,但社會、學校和家庭都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尋找樹立自己的目標。
我們對人生和教育的理解太過單一,而且缺乏想像力,教育被簡化成了一條升學直線。
沒有人告訴這些孩子,上了北大或哈佛之后怎么辦?
難道自此之后人生皆成坦途,再不會遇到諸般煩惱、困厄、艱難?
1923年,魯迅先生曾經發人深省地問道:“娜拉走后怎樣?”
我也很想問一句:
“考上北大以后怎樣?”
上學是為了接受好的教育,是一個人為了實現人生目標而必須經歷的過程。
在這個過程中,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件事是:
認識到你未來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。
人的一生雖然漫長,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,但其實真正能做的,不過只有一件而已。
這件事就是一個人來到世間的使命。
發現使命不能依靠
“天啟”
——雖然很多人的確是在夢中或靈光一閃之間突然意識到自己的使命
——教育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手段。
教育的價值就在于喚醒每一個孩子心中的潛能,幫助他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情。
這是每一所學校、每一個家庭在教育問題上所面臨的真正挑戰。
和上哪所學校,考多少分相比,知道自己未來將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是更為重要和根本的目標。
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,
人生不是一場由他人設計好程序的游戲,只要投入時間和金錢,配置更強大的“裝備”就可以通關。
一旦通關完成,游戲結束,人生就會立即面臨無路可走的境地。
那么,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呢?
換句話說,如何才能發現自己生命中的特殊潛質呢?
每個人的方法可能都不同,但最重要的是要像那個只為蘋果而生的喬布斯一樣,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,找到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,意識到你的一生將為何而來。
一般來說,大凡優秀的人,做任何事的結果都不會太差,真正困難的是要辨別這件事是不是你真正喜歡的事情。
他建議,每一個學生,無論課業有多么繁重,每天一定要抽出一點兒時間來獨處,給自己的心靈留出一點兒溫柔的空間,在完全放松的狀態下,聽聽內心深處的渴望。
有時候,也可以拿出一張白紙,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。
無論這些想法看上去多么幼稚,多么可笑,甚至駭人聽聞都沒關系,反正這是寫給自己看的,與他人無關。
判斷一段生命是不是有質量,就看每一天是不是你真正想過的日子